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疫情防控 > 疫情动态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疫情防控组:这些场景可不佩戴口罩

发布日期: 2023-04-14 18:12 信息来源:市本级

由上海大调研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等携手推出的“2023上海民生访谈”日前正式开启。4月13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闻大翔参与节目,围绕疫情防控、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生育政策和母婴设施建设、院前急救等话题开展讨论。

当前新冠和流感疫情形势如何?在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哪些情形或场景下需要佩戴口罩?是否还有必要接种疫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何提升医疗服务能力?随着生育政策的不断优化调整,公共场所的母婴设施建设如何完善?一起来听闻大翔主任的介绍。

新冠感染、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疫情形势总体平稳

4月1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公众佩戴口罩指引”,闻大翔对此表示,按照新指引要求,大致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应佩戴口罩的情形或场景,主要包括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或核酸检测阳性期间,出现发热、咽痛、咳嗽、流涕、肌肉酸痛、乏力等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期间,还有一些特殊场所,如前往医疗机构就诊、陪诊、陪护、探视时,以及老年人集聚的养老机构、护理院、社会福利机构等,这些场所应该佩戴口罩。

二是建议佩戴口罩的情形或场景,如乘坐飞机、火车、长途车、轮船、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或是进入超市、影剧院、客运场站等环境密闭、人员密集场所时,以及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孕妇等前往室内公共场所时,建议佩戴口罩。

三是可不佩戴口罩的常见情形或场景,如露天广场、公园等室外场所,以及人员相对固定的室内工作场所和会议室等,而针对户外运动人员,佩戴口罩可能会给他们的呼吸带来一些困难,这些情况可以不用佩戴口罩。

当前,上海还面临流感病毒传播的风险,不少网友也担心“第二波新冠疫情还会来吗?什么时候来?”

闻大翔表示,目前,上海新冠病毒感染、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疫情形势总体平稳,新冠病毒感染仍处于局部零星散发状态。伴随天气逐渐转暖,流感流行强度已呈持续下降态势。但由于全球新冠疫情还在流行,病毒也在不断变异,后续存在出现下一波疫情的风险,对此国家近期陆续出台加强疫情监测、分析预警和应急响应的要求。在新冠“乙类乙管”时期,上海会通过对哨点医院、部分社区队列抽样检查,根据相关数据,由专家团队研判分析疫情发展态势,一旦发现聚集性疫情,会立刻启动响应机制。

闻大翔建议,现阶段仍需接种新冠疫苗,进一步强化自身免疫能力,补齐免疫水平差距,降低未来可能出现的重症和死亡风险。希望符合接种条件的市民,尤其是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尽快完成相应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

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断和治疗能力

在2022年末新冠感染高峰时期,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强化发热门诊建设的同时,通过引进新冠小分子药物和CT、制氧仪等设备,在新冠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今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如何进一步发展?

闻大翔介绍,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上海全市有249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8所分中心,844个服务站、1142个村卫生室,总体上来讲已经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闻大翔进一步透露,针对基层社区卫生能力建设,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从春节前就开始着手,由上海卫健委牵头联合十多个委办局,共同制定《关于提升本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实施方案》,这一方案会通过一系列举措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断和治疗的能力,“我们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适宜的外科手术,比如清创缝合、切开引流等小手术,以及静脉输液治疗,同时放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药物用药比例的限制,促进社区用药目录与二、三级医院目录逐步衔接,方便居民在家门口配药,不能简单地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只能配药的门诊。”

闻大翔还表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将依托家庭医生签约制度,进一步推进和强化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管理服务能力。

统计显示,目前,上海全市累计约920万人签约家庭医生,按照常住人口来算,签约率约37%,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签约率近90%。下一步,将在继续加强与重点人群签约的基础上,逐步推进与在职人群、在校学生的签约,也鼓励整个家庭与家庭医生签约,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家庭医生就在身边。

此外,闻大翔同时介绍,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社区康复护理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下阶段,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为有康复需求的人群,以及从上级医院下转的患者,提供功能评定、康复治疗和护理、转诊等服务。对符合条件的行动不便、失能失智老年人和残疾人等,提供家庭病床出诊、居家康复护理和巡诊服务,让居民在“家门口”获得多种形式的康复护理服务。

公共场所母婴设施不断完善

生育的问题是关系国家未来发展和广大家庭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

闻大翔在节目中表示,就上海而言,从2016年到2022年,上海每年的出生人口数量都在逐年下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新进入婚育年龄的人数在减少,当前的育龄妇女主要集中在1990-2003年出生,这段时间正好是生育低谷期;一方面是受到环境因素如工作压力、职场竞争等影响,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低,婚育年龄也有所推迟。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不孕不育的压力在升高,但好在上海医疗水平较为发达,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等在全国走在前列,可以通过生殖医学来解决一些不孕不育的问题。

闻大翔希望广大市民,能围绕国家优化生育政策,从促进人口长期发展的均衡角度,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而随着生育政策的不断优化和调整,上海应广大生育家庭的需求,正在进一步加强公共场所母婴设施建设。

闻大翔介绍,早在2018年6月,原上海市卫生计生委等15个部门和单位就根据国家相关文件要求,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市母婴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上海市母婴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成效,全市母婴经常逗留的重点场所已基本建立了母婴设施。2017年,上海各类公共场所母婴设施数量为562个,到2022年,用了四年多时间,母婴设施配备已经增加到1634个,基本解决了母婴设施短缺问题。

2023年2月,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市文明办、市妇儿工委办、市发展改革委等多个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市母婴设施建设和管理办法》,对母婴设施的设置场所、标识和导向指示标识、管理维护等做了明确的规定,母婴设施建设将会不断得到完善。同时,对各个工作场所和用人单位来说,母婴设施将按照谁建设、谁管理、谁维护的原则来开展。

“上海随申办APP上也开发了母婴设施的电子地图,市民可以在随申办首页搜索栏输入‘母婴设施’,全市1600多个母婴设施的位置,大家可以就近找到。”闻大翔说。

院前急救服务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提升

院前急救工作在新冠疫情期间广受关注,下一步上海院前急救的服务水平和能力将如何提升?

闻大翔表示,在常态化情况下,上海一天120急救的出车量大约为3000次,但在2022年年底新冠感染高峰期间,出车量最高时一度超过7600次。上海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不断保证院前急救服务水平和能力的提升。

“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上海在去年一年的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添置了100辆救护车,极大地缓解了院前急救的需要,下一步还会根据院前急救发展的需求,合理配置以及不断更新救护车;另一方面,上海也在逐步加强急救人才队伍建设,持续不断地招录医学生,充实到我们的急救医生队伍中,另外还选了45名急救医生送到第六人民医院、长海医院、东方医院等三甲医院进行规范化培训,提高他们的医疗急救能力。”闻大翔说。

闻大翔同时表示,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每个人都要管理好自己的健康,“我们也会通过各种渠道、不同形式,加强医疗常识、急救知识的科普宣传,另外我们也希望提供一些学习平台,为市民普及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免费对外开放培训,市民可以通过预约登记,每周固定安排一些时间,让市民能走进医疗急救中心,在专业的急救医生指导下,学习心肺复苏以及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的使用,这样一来,随着上海越来越多的公共场合配备AED,我们整个城市的急救力量也会更为强大。”

(来源:澎湃新闻)